股市:管理过度,治理不足
2007/7/1 来源:董事会 作者:贾品荣
中国股市是行政机制进入的资本市场。换而言之,是由行政行为控制市场行为、行政权力垄断市场、使市场行为从属行政行为、创造租金的资本市场。这样,上行下效,整个股市难免盛行机会主义
财政部从2007年5月30日起,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此政策一出,股市反映十分强烈,当天股市下跌6%以上,而且股市投资者骂声一片。对于中国股市到底如何,需要从中国建立股票市场的来龙去脉分析,才能认识清楚。中国股票市场由于制度基础缺失,在股票建立之初,政府大范围介入,形成“管理过度,治理不足”的局面。
中国股市管理过度的表现
表现之一:上市资源的计划经济分配
上市资源,本来是一种市场资源,应该采取市场手段衡量其是否具备条件,但在中国设立股市初期,新股发行方式上沿用指标控制的办法,基本上是一种指标分配加政府行为的模式。
在指标模式分配下,各部委、各省市都有发行股票的额度,分配资本资源,这种用行政办法进行额度分配、用行政手段分配资本资源的办法,极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
在指标模式分配下,受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的驱动和限制,在上市公司选择上很难保证客观性和公正性,这就难免出现一些好的企业被排除在上市之外,而一些不好的企业却被圈定为上市对象。
在指标模式分配下,某些上市公司“壳”的巨大市场价值诱使一些不法之徒铤而走险,采取行贿、欺诈等非法手段获取上市指标。
显然,资本市场资源的行政性分配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的。
股票的发行有额度分配,与此相关的是审批制度,这种“凭票供应”的办法造成了上市的不平等机会。
尽管有的企业业绩好,而且行业成长性也好,但由于没有分配到指标,就不能上市;而有些经营业绩很差的公司,只要分配到指标,也可以上市,造成了证券市场一定程度的不平等竞争。
这种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分配市场资源的办法,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增加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
表现之二:政府用非市场手段干预股市
股市行情的基石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及其成长性,决定因素为每一只股票的供求关系。从供求关系的总量、结构来看,供求关系是决定股票的最主要因素。
股票市场如同于其他市场,主要是基于经济因素而运行,尤其是价格的形成与波动要受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如果一个市场基于的经济因素过少,则难以谈得上公平、公正、合理。
对于经济因素,市场参与者可以利用其共享的经济信息进行预测;而对于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政策,并非普通市场参与者所能知晓和把握的,人们对此只能猜测,而且谁能先知晓政策,谁就能优先获得投机,这种信息的不透明性损害了市场的公正性。
研究国外的成熟股市,投资者也会对政府与股市的关系做出反应,但西方国家一些股市在协调政策与股市的关系时却非常成熟。美联储如果准备加息,就事先打招呼,对投资者来说有一个心理准备,有利于政策的消化与吸收。
通过对1992-2000年间的股票行情的统计,我们发现,由政府政策引起的股市波动大约占70%,其中股票价格的几次大幅波动都是由政府政策引致的。
纵观中国股市20多年的每一个起落,每一个波动,无论是大盘“井喷”上冲,还是“飞流”直下,经常是非市场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样,本来应由市场发挥作用的,市场起不到作用,而投资者大多看管理层的“眼色”行事,老在估计管理层将出台什么政策——是股票发行的扩容还是资金的扩容,形成中国特色的“政策市”。
从国外的情形来看,市场的力量是决定性的,这也成为世界股市的普遍规律。因为市场的供求关系有规律可循;而非市场因素无规律可循,风险非常大。
表现之三:最基本制度安排——法律缺失
法律作为股票市场的最基本制度安排,需要政府及时提供,但中国股市建立以来,已经正式实施的与股票市场直接有关的法律只有《证券法》与《公司法》,有关股票发行、交易、退市的基本制度安排都以《暂行规定》或《条例》的方式提供......点击查阅全文......↓
相关文章
- 2003-01-01香港股市管理
- 2006-11-01股指期货:股市风险管理利器
- 2007-06-20现在股市“牛”了,办公室却“熊”了
- 2007-06-13从股市大跌中学习大国崛起智慧
- 2007-06-09楼市、股市泡沫能否在破灭前夯实?
- 2007-06-02劳动部拟补8000亿养老保险空账 股市成新投资渠道
- 2007-06-05股市、楼市,一个都跑不掉
- 2007-06-03该给中国股市等管理层上一课!
- 2007-05-31给中国股市管理部门的十点建议
- 2007-05-30交易印花税上调将是股市牛市时代的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