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股市大跌中学习大国崛起智慧
2007/6/13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赵晓
现在大家心态渐渐平和,让我们再回眸刚刚过去的这次股市震荡,并力争从中总结并学到些东西,以为正在进入以金融-资本时代为代表的中国崛起的第三阶段寻求镜鉴,寻求智慧。
此次股市震荡的原因探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现代资本市场是超越会计概念的生存与运行方式,心理因素常常决定资金运作,从而引发非理性的上涨下落。
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清晰地证明这一点。对于金融危机的研究,经济学界一开始多认定是宏观经济面有问题(这种思想被称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或理论)。后来,经济学家们更多关注微观层面尤其是公司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即认定金融危机的发生可能与许多公司不道德行为有关,比如说大量银行资金成为呆坏账或资金违规入市等,这被称之为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或理论。然而,这些研究在解释亚洲金融时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从亚洲金融危机的研究不难发现,金融危机中的香港和新加坡的宏观经济面相当良好,在华裔经济学家刘遵义的宏观计量分析中,两地的宏观综合得分几乎为满分,而且微观面、监管面也都不错,然而,即使这两个好学生,也同样未能幸免于危机的泥潭。很显然,金融危机有着更加深刻的诡秘。经济学家们后来提出了第三代货币危机的模型或理论来进行解释,强调市场信心和预期对市场的影响。说白了,无论宏观面和微观面如何,信心崩溃足以导致市场崩溃。这里面,又有许多有趣的理论,比如“羊群效应”,指散户容易跟风,容易受股市中大户的影响。比如,像索罗斯这样的“羊头”,无论是在话语方面还是在资本运作方面,都容易引起散户的跟风,其致命一击,很容易成为市场的风向标,接下来出现“墙倒众人推”的结局。
“5·30”后的股市暴跌,正在于信心的突然变化。众所周知,这一轮的暴跌,导火索是印花税。关键不是政策本身的力度,而是政策出台的方式,让市场感觉到一股决意要不择手段打压股市,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决心。
占市场资金力量三分之二的散户们首先害怕了,他们仓皇出逃,引发股市跳水。而散户们的房子又是与机构(包括私募和公募)的房子连在一起的。当散户的房子着火了,邻居的房子岂有不着火之理?股市续跌的结果当然就是机构的房子也开始着火,于是本来行为就与散户没有明显差异的机构也一样开始了生死大逃亡。先是私募也开始跑,而且跑得更加凶猛,进而带动市场更加大跌。公募既不愿做被大狗熊咬着的倒霉蛋,同时又有赎回的压力,于是也开始跑,结果导致成分股也开始崩溃。股指在6月4日这一天的跌幅居然超过了“5·30”。全世界看到了在极其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国股市中所有的“房子”居然一齐熊熊燃烧起来的“奇观”。
两点需要总结的教训
这次股市震荡,留给我们很多教训,值得好好总结。
首先,管理层应启动行政问责机制。面对股市暴跌,管理层习惯性想到的,往往是出台重大利好政策来刺激股市。然而,用不当的方式“调控”与用不当的方式“托市”其实对于中国资本市场长远发展都是危害。因此,管理层真正要做的是,真正建立起市场化的游戏规则,这才能长远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想一想,在中国有时候犯错误的成本太低了。只要不“站错队、上错床、拿错包”,即令犯下数万亿人民币的天价损失,也不会受到应有的惩处。这在产品时代......点击查阅全文......↓
相关文章
- 2003-01-01香港股市管理
- 2006-11-01股指期货:股市风险管理利器
- 2007-06-09楼市、股市泡沫能否在破灭前夯实?
- 2007-06-02劳动部拟补8000亿养老保险空账 股市成新投资渠道
- 2007-06-05股市、楼市,一个都跑不掉
- 2007-06-03该给中国股市等管理层上一课!
- 2007-05-31给中国股市管理部门的十点建议
- 2007-05-30交易印花税上调将是股市牛市时代的终结者
- 2007-05-29假如股市崩盘
- 2007-05-25股市硝烟蔓延到职场 白领上班忙炒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