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数职场人会向同事透露隐私
2007/11/1 来源:上海商报 作者:刘思思
随着网络办公的普及,个人隐私很容易造成泄露,有的甚至会给当事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影响。近日,某人力资源网面向京津沪、珠江三角洲及东南沿海等地区千余名职场人士,进行了一次主题为“职场隐私”的问卷调查,探寻职场一族对于个人隐私的真实想法。
隐私定义范围因人而异
对于个人隐私的定义和范围,职场人士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根据某人力资源网调查,有44.02%的调查者认为,隐私是不愿对陌生人公开的秘密;有41.30%认为,隐私是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事情,包括家庭、爱情等;其余14.67%认为隐私是个人生活信息。
而对于这些生活中的隐私,只有极少数人愿意全部向公司透露,只占0.54%;有33.70%的受访者愿意向公司透露大部分隐私;不愿在工作中透露和看情况而定的分别占34.24%和31.52%.
某人力资源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可见大多的职场人士还是具有一定隐私意识的。一般而言“隐私”包括公民个人资料不受非法获取或披露,私人住宅不受非法打扰,个人身体隐私不受侵犯等,即凡是涉及个人秘密与公众利益无关的,公民不愿公开的私人资料、私人生活等都属于隐私的范围,因此它的内容非常广泛,调查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点。
逾半数职场人士会向同事透露隐私
在我国,很多人并没有养成保护自己隐私的习惯,诸如“男不问收入,女不问年龄”等职场隐私保护的基本准则,也经常在同事寒暄中被打破。与此同时,一些职场人士对自己的隐私也并不避讳。调查显示,“会向对关系很好的同事透露个人隐私”和“对同事很少保留隐私”的分别占54.35%和4.35%,共计占58.70%;只有26.63%的职场人士绝对不会向同事透露个人隐私;选择不知道的占14.67%.
某人力资源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认为,目前,在我国的隐私权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在职场中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的重要性,最终出现问题后才后悔,才进行补救和扫尾工作,但那时已经晚了。保护自己的隐私,仅仅依靠朋友之间的信任和道德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职场中,应该尽量避免谈及有关个人隐私的话题;注意个人电脑和工作电脑的安全,特别是在办公室的电脑,尽量不要存储个人私密照片、视频等内容;在网站提交个人信息或发布文章是更要慎之又慎,避免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只有自己首先重视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被泄露。
法律意识尚有欠缺
一旦隐私万一不幸被泄露,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单位和同事会怎么看待自己。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面对自己或者同事的隐私泄露,都能采用比较职业的方式对待。当“最不愿意被知道的隐私被公之于众了,许多同事对您指指点点”时,断然辞职的只占16.85%;无所谓和当什么都没发生的,分别占29.89%和13.59%;其余人对此持观望态度,选择找领导和同事交流后再做决定的分别占14.67%和25.00%.
与此同时,对于同事的隐私,多数人则表现宽容。对于被暴露有生活作风问题的同事,大多数职场人士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到自己就无所谓”,占53.26%,另有23.37%的人会“找他谈谈,要求他多注意”;而认为“这样的人不能深交,尽量杜绝工作外交往”甚至因此而不想与之继续合作的,分别只占19.57%和0.54%;其余3.26%的受访者选择“不知道”。
但是本次调查显示,职场人士对于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却不那么尽如人意。很详细的知道法律中关于“隐私权”的条款的,只占1.63%;而完全不知道的却占到11.96%;大部分职场人士都知道有这一项而不知道具体内容,占57.07%;其余29.35%知道部分相关条款。
对此,人力资源专家强调,如果个人隐私一旦被泄露,不要过分敏感,千万不要做出辞职的冲动之举。公司更看重你的工作能力,把工作做好仍然是第一位的。就像你对待别人的隐私被泄露而表现得很宽容一样,别人对你的隐私的关注程度也同样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大。但是不能因为别人的宽容,自己就无所谓。在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一旦出现隐私权被侵害的情况,要通过各种合法渠道解决,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我国的宪法、刑法、民......点击查阅全文......↓
相关文章
- 2004-11-01EAP怎样管理职场压力
- 2007-11-01情商管理,职场新人必修课
- 2004-06-01身在职场,不得不明白的管理定律
- 2007-03-28职场经理人的马屁宝典!
- 2003-09-28珍惜你的职场品牌
- 2006-11-28打赢职场个人品牌战
- 2002-05-28职场角逐,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 2006-12-28浅谈个人品牌对职场人员的启示
- 2007-10-30联系制约社交距离泡沫人际冲击职场
- 2007-10-30职场丽人:穿出你的女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