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人才黑洞:大卖场人才逃亡
2007/1/1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梁冰
在德国加入麦德龙(METRO)服役多年,后转任欧倍德中国副总裁的钱建农最终还是离开了大卖场,做起了小药店。对于这次转型,现任海王星辰总经理的他认为,“中国未来10年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中,健康产业排名第二。比较大型超市,中国占全球第四位的OTC市场给了医药连锁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钱建农一样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的还有百安居中国区原总裁卫哲,他去年跳槽至阿里巴巴的举动一度入选2006年零售业十大新闻事件;由罗兰。贝格入主华润万家出任COO的王敬去年挂冠,自己创业涉足投资领域;李小和,两进两出辞去民润董事长职务后,几乎没有再在零售行业露面;原沃尔玛中国区高级公关总监杨爱梅,跳槽家乐福后最终又转入酒店业;还有,不为公众所知的大批中层……
中国的零售业似乎掉进一个怪圈,一方面是跑马圈地、人才供不应求的巨大缺口;另一方面,众多经验丰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则纷纷转行,有些甚至告别零售业不再回头。
“当《沃尔玛、家乐福‘绞杀’中国零售业》成为事实时,对于大型超市,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越窄,这一领域的人才越少。”曾在家乐福出任拓荒者角色、现已投身商业地产的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
2004年取消对外资商业的股权限制后,国家商务部次年批准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共625家,占全部新批外资商业企业的61%.其中,新批的187家外资零售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124家,比重为63%.由于单飞开店,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麦德龙等企业店铺扩张明显加快,大型超市的集中度迅速提高。2006年上半年,家乐福79家门店销售额119亿元人民币,而联华超市101家大卖场,销售额仅有44亿元。
上述人士透露,行内目前有一种观念,去外资零售企业,就是提高行情,积累资历;而去国内大超市,则意味着行情下跌。国内大卖场扩张有限,人员上升空间有限,其中部分国有资本占主导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复杂。“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离开。”
就规模、从业人员数量来计算,外资大卖场储存了大量中国零售行业的高级......点击查阅全文......↓
相关文章
- 2006-08-01第十八记:零售业冲向管理制高点
- 2006-08-01美国零售业逆向物流专业化管理及启示
- 2006-12-01浅析我国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
- 2005-09-01解读零售业“信息化管理”
- 2005-03-01无线条码技术在零售业管理中的应用
- 2004-12-01客户关系管理在零售业的应用分析
- 2003-08-01谈网络时代的零售业管理创新
- 2006-12-01RFID技术带来零售业流程管理变革
- 2005-09-28不同零售业态的自有品牌经营模式研究
- 2005-12-28国美收购爱多家电零售业竞争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