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元化办医的新能量
2012/9/23 作者:王强
已有全民医保的英国、加拿大等国民众纷纷出国看病,约有81%的加拿大人抱怨看病等候时间过长,一个简单的核磁共振检查,通常的等候时间是9个月。由于一切免费,开支全由财政支出,很多医院缺乏彩超、CT机或核磁共振扫描仪等设备,许多医院的床位和医护服务也无法满足需要,不得不让病人接受“缩水”服务。
20年中国医改之痛--医疗改革关键不在医院而在政府
目前中国医疗改革的主要矛盾:一是市场机制下医院要发展,其公益性逐步减弱。二是政府投入不够,医院又要发展,因此只能从医疗服务中收取、从药品加成里收取,这不可避免地把成本转嫁给了老百姓,形成以药养医的困境, 目前我国药品费用占全部卫生支出的52%,这一比例在大多数国家只有20%左右。目前我国医疗制度的公平性在世界上排在第118位,倒数第四,很落后。
凸现问题:劳动致富好几年,一病回到解放前!是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真实写照。看病难之一:医疗费用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一轮又一轮的药品降价依然没有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同时中国医疗领域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竞相引进“洋设备、洋药品、洋器械”,目前医院使用频繁的MRI、CT、ECT、数字影像,核磁共振等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医疗设备,90%以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手术中各种导管、人工关节等进口医疗器材的使用也会导致高额的手术费;至于洋药品,美国辉瑞公司近百元一粒的“伟哥”等等,“三洋”产品的引入对药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看病难之二,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中国各地都存在大医院扎堆建设的问题,同时患者过度迷信大医院专家,教授导致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二甲以下的医院冷冷清清。看病难之三: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复杂,如果要解决,关键就在于改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实行多元化办医,特别是要鼓励非盈利性的私人医疗机构的发展。
新加坡医改启示录
新加坡延用英国的福利保健制度,国民享受免费医疗,新加坡20年的医疗改革成功在于很好的整合医疗资源。
一是政府角色定位明确,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在坚持医院资产国有的基础上,卫生部将医院托管给私人公司,要求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管理,但不许牟利。卫生部的职责主要是制订卫生法规,对医院运营进行监管,以“补供方”形式进行财政拨款,以“补需方”形式购买卫生保健服务。
二是医疗保障筹资机制多元化。新加坡实行医疗保障资金以个人负担为主,由个人(保健储蓄)、社会(医疗保险)和政府(医疗津贴)共同分担的模式。
三是按功能分流建立医疗服务体系。公共部门占主导地位的急症护理部门提供了80%的护理服务。私营部门提供了80%的基层医疗服务。而在支援护理领域(如养老院、社区医院和收容所),则主要由志愿福利机构提供服务。同时在新加坡医疗服务实行转诊制,门诊主要由私立医院、开业医师、公立医院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综合诊所)提供,而住院服务则主要由公立医院提供。
四是医疗机构管理。 公立......点击查阅全文......↓
相关文章
- 2012-08-14药店多元化与赢利空间之我见
- 2012-08-08卫浴企业多元化与国际化发展方向
- 2012-06-20GE:多元化发展的成功典范
- 2012-06-19多元化后的顺丰还能传奇多久
- 2012-05-23康纳电器出师未捷 帅康再度失手多元化
- 2012-05-14集团公司产业多元化挑战
- 2012-03-23地方养老金“开闸” 还需多元化投资化解风险
- 2012-03-05药店多元化并不排斥专业化
- 2012-02-17中药企业的多元化战略考量
- 2012-02-01药店多元化,剑指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