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的六大原则
2012/7/23 来源: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 作者:谭小芳
很多企业出了事之后习惯于惊呼“没想到”,其所说的“没想到”可能有几个层面:没想到发生了,没想到这么快发生了,没想到有这么严重的后果,没想到负面影响这么大,没想到搞不定,没想到会动真格的,没想到会完蛋等等。
对于企业而言,没有侥幸心理,出错必死。在一个急速转型和媒介化社会时期,危机随时就可能爆发,树立危机意识,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管理成为社会各个主体相当迫切的主题,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原则?危机管理过程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著名危机管理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则:
1、战略先行危机管理原则
进行危机管理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树立危机意识,进而形成危机观念与危机思想。没有危机意识就不会改变的动力,也不会有强大的执行力。危机观念是危机意识的整合和提升,危机思想是危机观念的丰富以及体系化,形成足以指导危机管理实践的思想体系。当然不仅仅领导人要有危机意识、危机观念以及危机思想,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应具备危机意识、危机观念以及危机思想。
2、制度保障危机管理原则
由于“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传统和农耕文明等历史因素,造成危机预警的习惯缺位,更奢谈对潜在危机进行有效管理。在一般情况下,不出问题不会想到危机管理,当危机出现后,才会想到危机管理。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危机不发生,而要想让危机不发生,必须有一整套危机预防的制度;而要想让危机来临时很从容应对,必须有危机应对的流程与方式;要想在危机危机管理的六大原则是什么?发生后很好修复企业形象,必须有形象恢复管理的制度。
这就引出了危机管理的第二个原则:制度保障原则。只有制度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危机来临时有条不紊的应对。很多管理者也知道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落实到制度上。以至于学了很多危机管理知识,但在危机来临时还是非常紊乱。
3、预防第一危机管理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微杜渐”“防范大于救灾”等古人的生存智慧对危机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蔡桓公为什么死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听信扁鹊的话,患病初期没有采取措施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存在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企业在危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误区。很多管理者不愿意花很少的钱预防,正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危机不会发生。一旦拥有这样的心态是非常可怕的往往会花大量的钱可能是预防费用的十倍甚至百倍去治疗,这是得不偿失的。
4、全局利益危机管理原则
危机发生后,必然对组织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产生威胁,也会面临利益取舍的抉择。危机发生后,事态不明朗、局势不清晰,在做决策时往往瞻前顾后、游离不定。组织领导者决策时必须以全局利益为先,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5、积极主动危机管理原则
组织只有主动起来,才能掌握化解危机的主动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直面危机,心态要冷静要镇定不要慌张,运用集体的智慧甚至是外脑智慧比如说公关公司、咨询公司的智慧来应对危机;二是迅速反应(遵循网络舆情黄金4小时法则)深入危机第一线,及时查找根源,寻求危机源头,公布事实......点击查阅全文......↓
相关文章
- 2009-07-16公共危机管理——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 2009-07-16考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由上海在建楼房倒塌所想
- 2008-10-01公共危机管理浅析
- 2008-02-01公共危机管理
- 2003-07-01从SARS看企业公共危机管理
- 2008-08-01论公共危机管理中垂直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2008-07-01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构建
- 2008-12-01如何应对中国的公共危机管理
- 2008-12-01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问责制
- 2008-10-01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